《中国GLAM公开课》是原《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的升级版,由新华网、上海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大学GLAM和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承办、《博物院》杂志协办。
原《中国博物馆公开课》于2020年6月27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正式开播,是全国首个常规性的纯公益博物馆“云课堂”,受到业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为了回报广大观众的厚爱,我们从2021年6月26日起将《中国博物馆公开课》升级为《中国GLAM公开课》。这不仅仅是公开课名称的变化,也是公开课领域的拓展,关注范围扩大到包括但不限于美术馆(Gallery)、图书馆(Library)、档案馆(Archives)、博物馆(Museum)等公共文化空间所承载的更加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领域;这还将是公开课质量的提升,我们将继续坚守公益初心,努力打造学术精品,抓住难得时代机遇,借助现有云端课堂,践行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用心回报广大忠实观众(GLAMers)的厚爱,打造一流的网上“知识大本营”和云端公共学术品牌。
迄今,本公开课围绕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相关的主题,每周一次,持续推出了96期专题讲座和2期特别节目,总共吸引了5708万人次收看,已成为在业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
《中国GLAM公开课》
第九十七课
/ 讲座主题 /
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智能计算
/ 讲座简介 /
随着大数据社会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借助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理念,通过“数智化”活化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路径和数字化赓续的现实需求。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旨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考古等传统文科的优势科研力量之间融合演进,开展跨学科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主讲人将从数字人文视角,对数字人文的历史缘起、时代背景、概念内涵、研究内容、方法工具等进行全面介绍,并结合国内外数字人文组织机构及其实践案例,以文化遗产智能计算为归依,系统分析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基本目标和实现逻辑,并通过相关案例来归纳总结历史大数据构建的技术框架与逻辑路线,提供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国方案,赋能新时代文化自信,对新时代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 主讲人/
王晓光
王晓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首席专家等。研究领域为数字资产管理、知识组织、语义出版、数字人文等;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基金项目30余项。在JIS、JOD、JKM、《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ICIS、JCDL、DH等知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5部;曾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副主任,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副主编,《数字人文》编委等。
/ 讲座时间 /
2022年4月30日(周六)14:00-15:30
/ 直播参与方式 /
扫二维码收看直播
/ 主办单位 /
新华网 上海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 承办单位 /
上海大学GLAM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
/ 协办单位 /
《博物院》杂志
《中国GLAM公开课》系列直播课程
中国GLAM公开课
将继续努力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关注基层创新实践。我们期待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把《中国GLAM公开课》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新思想的孵化器,让专家学者来此开展理论思考和学术探讨,让年轻学者来此亮相、展示、交流、成长;把公开课建设成为业务交流的咖啡馆,让公共文化一线的领导者和实践者来此分享经验总结与工作感悟;把公开课建设成为公共文化爱好者享受公共文化的休闲客厅,并让广大社会公众来此更好地认识、熟悉进而爱上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