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LAM公开课》是原《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的升级版,由新华网、上海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大学GLAM和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承办、《博物院》杂志协办。
原《中国博物馆公开课》于2020年6月27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正式开播,是全国首个常规性的纯公益博物馆“云课堂”,受到业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为了回报广大观众的厚爱,我们从2021年6月26日起将《中国博物馆公开课》升级为《中国GLAM公开课》。这不仅仅是公开课名称的变化,也是公开课领域的拓展,关注范围扩大到包括但不限于美术馆(Gallery)、图书馆(Library)、档案馆(Archives)、博物馆(Museum)等公共文化空间所承载的更加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领域;这还将是公开课质量的提升,我们将继续坚守公益初心,努力打造学术精品,抓住难得时代机遇,借助现有云端课堂,践行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用心回报广大忠实观众(GLAMers)的厚爱,打造一流的网上“知识大本营”和云端公共学术品牌。
迄今,本公开课围绕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相关的主题,每周一次,持续推出了98期专题讲座和2期特别节目,总共吸引了5870万人次收看,已成为在业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
《中国GLAM公开课》
/ 讲座主题 /
数字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海上繁花
/ 讲座简介 /
学科交叉融合是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方向,也是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战略需要。数字人文作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的新兴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无不彰显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术论著多学科主题分布、研究项目多学科内容呈现、学术会议多学科议题讨论、研究机构多学科人员参与……不同学科对数字人文的探讨仿佛再现了信息论创立之后对众多学科产生的影响,其所具有的伞式(Big Tent)标签让她跨越了学科边界,也跨越理论与实践、技术实施与学术反思之间的传统屏障,为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新文科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提供了一条新型路径。在众多数字人文研究实践与教育培训中,海派数字人文独具特色,她有着埋头深耕的坚持笃行,有着立足人文、拥抱技术的创新探索,也有着切实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改革实践,体现了一种绚丽的海派力量。
/ 主讲人/
王丽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科普教育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人文、公共图书馆、专业教育等。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图书馆联盟运行机制研究》专著1部,发表SSCI、CSSCI 论文30 余篇。
/ 讲座时间 /
2022年5月14日(周六)14:00-15:30
/ 直播参与方式 /
扫二维码收看直播
◇◇◇
/ 主办单位 /
新华网 上海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 承办单位 /
上海大学GLAM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
/ 协办单位 /
《博物院》杂志
中国GLAM公开课
将继续努力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关注基层创新实践。我们期待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把《中国GLAM公开课》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新思想的孵化器,让专家学者来此开展理论思考和学术探讨,让年轻学者来此亮相、展示、交流、成长;把公开课建设成为业务交流的咖啡馆,让公共文化一线的领导者和实践者来此分享经验总结与工作感悟;把公开课建设成为公共文化爱好者享受公共文化的休闲客厅,并让广大社会公众来此更好地认识、熟悉进而爱上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