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大众逛博物馆的热情逐年高涨,博物馆数量和观众量也在同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
在此大趋势影响之下,博物馆文创作为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最好方式,也日趋受宠。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种类超过12.4万种,实际收入超11亿元。
潘守永是上海大学博物馆学教授,他从事博物馆领域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见证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在潘守永看来,逛博物馆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以95后为主的消费群体,正在悄悄改变博物馆文创的市场趋势。2020年发布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年轻化消费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53%,其中“95后”占比达30%。上海博物馆文创紧跟新消费潮流,以丰富品类实现博物馆的延伸功能,使其走入更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澎湃新闻:您平时喜欢逛上博吗,逛文创商店的时候会买什么?
潘守永:我经常来上博看展览、做讲座或参加会议,最近的一次活动是在“直播带展”中担任主持人,和上博的陈洁老师、上海美术学院的马琳以及独立策展人王南溟老师一起,为线上观众导赏《东西汇聚——中欧瓷器与文化交流特展》,并与他们交流互动。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即使不能观展,我也会去上博文创网店看看有什么新品,或者值得买的商品。我买得比较多的是冰箱贴,还买过马克杯、鼠标垫、手机壳、首饰等品类。这些文创大都会在日常中使用,有时也用来送人。
澎湃新闻:您觉得上博的文创和其他博物馆相比有什么特色?
潘守永:先到博物馆看展览,再去文创商店购物已经成为逛博物馆的一个标配。文创是博物馆展览的延伸,可以满足人们“把展览带回家”的需求。而衡量博物馆展览好坏的指标,除了展品、展览设计、教育活动,文创也很重要。上博的文创主要在品质、品类与设计规划三方面区别于其他博物馆。
首先,上博文创的品质较有保障,且很有文艺范;其次,上博文创的品类较全,从马克杯、手机壳、钥匙链、挂链等日常生活用品,再到首饰、摆件等装饰用品一应俱全,这都与上博本身的古代艺术藏品、展览种类多有关。
文创产品的研发,是把博物馆藏品、展览背后的符号或技术提炼出来,比如根据藏品的符号要素制成领带图案、做成玉器首饰,又或者将釉里红技术应用在杯子的设计中等。这种研发能力已经渗透在都市时尚消费之中,每当有新品推出时都会引发爱好者的关注。
最后,上博文创在设计规划上有引领作用。上博地处上海市中心,还把正门入口附近的一个重要空间留给了文创商店,这有助于带来较大客流量。此外,文创商店的店面布局也很有自己特色,与潮牌店相比毫不逊色。
澎湃新闻:博物馆文创的创新难在哪,什么因素会制约行业发展?
潘守永:博物馆文创的创新并不容易,需要很多富有想象力、脑洞大开的人,而且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制约。比如在制作食品类文创时,就需要考虑到时间季节限制的问题,确保食品生产出来不至于压货,像文创月饼就需要赶在中秋节期间推出。
其次是产权保护问题,由于博物馆文创还在培育阶段,只要不是过分抄袭,就不必过多计较,否则就会制约创造和创新。而且这方面也不好维权,因为很多古代文物的要素都是共同的,比如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图案基本相同。对此,业内正在慢慢摸索经验和达成共识,我们也成立了相关的博物馆数字版权保护和交易组织。
最后,博物馆文创行业对年轻人的消费意愿还不够了解。消费意愿往往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前者可以通过调研轻易得出,但人类的很多行为其实都和后者,即潜意识有关,且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更大,影响更长久。因此,博物馆文创在创新时,应更能激发消费意愿中潜在的这个部分。
澎湃新闻:上博文创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对此有什么改进建议?
潘守永:如今95后年轻群体已经成为消费主力了,而且他们对商品品质比较挑剔。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研究这个群体的文化特点,以及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与消费需求。比如,现在年轻人很少戴领带,设计过时的冰箱贴缺乏吸引力,这类产品和他们的生活之间就会缺乏联系。
另一方面,疫情后时代,线上云展览、云活动、直播的观众量已经是线下的很多倍,上博文创网店还需要跟上线上展览的发展速度,继续提升运营能力,更好展现出文创背后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文创直播带货方面,我个人也希望上博能探索创新模式,带动长三角地区,比如邀请网红带货主播参与进来,或者有意识培养博物馆的网红,也可以设计馆长推荐专款、市长推荐专款。因为在这个时代,IP、流量、粉丝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澎湃新闻:为了紧跟消费潮流,服务年轻人的生活理念,上博文创应做出什么调整?
潘守永:博物馆文创商店过去卖的主要是仿制文物和图册,现在变化相当大,商品品类越来越丰富,涵盖了日用品、首饰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今天的“文创”已经成为一个融合性概念,不仅仅是商品。但上博现在的文创商店还是比较像个“店”,应该更有粘合力、亲和力,更能贴近年轻人的消费特点,让他们不仅是来商店买文创,还能停下来、坐下来,会友,彼此交流。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内心孤独,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空间。“约展”已成为年轻人见面的方式,文创商店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消费的会客厅,让更多人经常在这里体验和互动,成为博物馆的忠实粉丝。
澎湃新闻:文创对于博物馆、城市及城市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
潘守永:这个时代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地标,也已经进入4.0时代。博物馆1.0时代是让大家看展,2.0时代是在美的环境中看展,3.0时代是在看展的同时还能有所交流,4.0时代则是满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官需求及精神需求。我的同事王思怡还研究博物馆和艺术疗愈,博物馆也在发挥精神治疗的功能。
与此同时,博物馆文创也在发生变化。文创一直以来都被理解为“商店”,近几年打破了“店”概念,变为“区域”,成为博物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补充。
文创可以实现大家“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诉求,比如我们可以反复翻看欣赏在文创商店购买的展览图册,也可以将文创明信片寄送分享给远方的亲人朋友。
文创也承载了我们逛博物馆的记忆,也许很久以后你已经记不清某次展览的具体内容,但文创却会成为你和博物馆之间关联的重要记忆载体。通过一件文创,就会回想起当时逛博物馆的种种经历。
文创还延伸了博物馆的功能,文创产品其实是在博物馆展品、展览之外,创造出的第三种东西,这也彰显了博物馆的力量。比如,国外有一家博物馆最知名的就是他们的咖啡厅,已经成为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一个选择。博物馆文创在这方面也做了尝试,上博里的咖啡馆就有文创咖啡,可以加大这类产品的推广力度,让它成为更多人逛博物馆的一个“念想”,甚至可以比展览本身还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