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13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非遗名词委”)2025年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大学召开。全国非遗名词委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全国非遗名词委委员金江波,全国非遗名词委秘书长潘守永,全国非遗名词委副秘书长黄景春、章莉莉,以及来自理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11个分委会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潘守永秘书长主持。
段勇主任致欢迎辞,并对开会本次年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各分委会凝聚力量,聚焦存在问题,加快推进词条定稿工作。各分委会汇报了各自工作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目前存在词条重复、非遗名录中存在的不准确甚至错误名称、非遗学科的不稳定等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基本形成了学术共识和解决建议。在会议的第二阶段,各分委会以及存在一定交叉关系(重复度较多)的不同分委会之间,又进行专题会议,在秘书处联系人的协调下,对个性问题集中研讨。本次年会务实、高效,取得丰硕成果,各分委会将在今年4月中旬完成新一版此套目录,并同步完成英文译名任务,为下半年的专题会议做好充分准备。会议还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和安排。

会上,段勇主任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对各位委员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可喜成绩表示祝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各位专家群策群力,形成共识,进一步推动非遗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各分委会紧扣非遗保护实践,汇报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取得的重要进展。理论分委会依据《非遗公约》,完成10类6级269个名词的遴选与英文翻译,通过删减争议条目确保词条稳定性、科学性,地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不列入词条;民间文学分委会突破传统民俗学的体裁框架,构建了五级目录体系,收录国家级及重要地方性名词400余条,同时对能够凸显地域与族群文化特色的词条适当拓展道省级项目;传统技艺分委会整理956个技艺名词,与传统美术组厘清边界,对题材类名词词条适当压缩或删减,在格式上再做优化;传统美术分委会调整二级目录,通过线上研讨会与技艺组划定“美术创作”与“技艺流程”的边界,确保分类逻辑统一;传统医药分委会完成中医药非遗名词8大类31个子目近400个词条的框架梳理,成为规范性参考范例;民俗分委会初步选定978条名词,聚焦节日、礼仪等核心民俗事项,已经完全赶上了总体进度;传统戏剧分委会构建22类框架体系,在层级和类目上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传统音乐分委会完成431项国家级项目术语分类,强化释义科学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分委会构建“中间层”分类体系,将体育、游艺、杂技分开,推进武术类5级分类细化;曲艺分委会构建了四级目录框架,优化名词层级;传统舞蹈分委会要结合国家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同时要结合“非遗学体系”,进一步明确非遗名词界定原则。

会议深入剖析当前工作中的四大挑战。一是如果突出和强调非遗名词的“非物质性”特征,学科交叉导致边界模糊,如曲艺、传统戏剧等分委会面临学科立场与非遗属性的界定冲突;二是命名标准化与英文译名的科学性、稳定性,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名称,存在地域标签混杂、中英译名不统一问题,本次名词工作应予以纠正;三是分类逻辑与层级矛盾,传统体育、民间文学等领域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标签交叉影响体系科学性。

针对上述问题,会议形成多项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原则。一是建立跨分委会协作机制,交叉领域名词联合审定,避免重复收录;二是优化分类标准,传统舞蹈、体育等领域以学科体系替代地域分类,增强逻辑统一性;三是推进名词标准化,5月前提交各领域名词初稿,重点校订译名与释义,突出“非物质性”核心;四是整合资源保障,委员会提供学生助理、专家咨询等支持,缓解人员压力;五是平衡保护与学术,以国家级项目为基础,适当吸纳重要地方性名词,兼顾政策实践与学理价值。
本次会议为非遗名词审定工作明确了科学路径,有利于助力构建兼具规范性、包容性与国际化的中国非遗术语体系。下一步,各分委会将加速推进名词修订与阐释,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名词审定工作对提升非遗研究的学术规范、促进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非遗名词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将推动非遗保护从实践层面迈向理论与术语体系的深度构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
